姚明,面对未来仍怀信心 不排除CBA扩军可能
在2025年夏季篮球论坛的闭幕仪式上,中国篮球协会主席姚明发表了一场备受瞩目的演讲,面对全球篮球产业的快速变革与中国职业联赛发展的关键节点,姚明以“夯实基础、拥抱变化”为主题,深入探讨了中国篮球的未来方向,他明确表示,尽管挑战重重,但对中国篮球的长期发展“仍怀有信心”,并首次公开提及“不排除CBA扩军可能”,这一表态迅速引发了体育界与球迷的广泛讨论。
回顾与反思:CBA的现状与挑战
姚明在演讲中首先回顾了CBA联赛近年来的发展历程,自2017年推进管办分离改革以来,CBA在商业运营、品牌价值和球迷基础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,联赛版权费用逐年攀升,社交媒体关注度增长超过300%,而青训体系的投入也较十年前翻了一番,姚明并未回避问题,他指出,目前CBA仍存在“区域发展不均衡”“商业挖掘深度不足”等短板,部分经济发达地区拥有多家职业俱乐部,而西部和北部的一些省份却长期缺乏顶级联赛球队,这种结构性问题限制了篮球文化的全国性普及。
随着国际篮球格局的变化,CBA作为亚洲顶级联赛,正面临来自其他地区联赛的竞争压力,姚明提到:“例如日本B联赛通过扩军与国际化引援,已吸引了大量海外投资者;而东南亚篮球联赛的崛起,也对CBA的市场份额构成了潜在威胁。”他强调,若固守现有模式,中国篮球可能错失发展机遇。

扩军构想:机遇与门槛的平衡
对于外界关心的扩军问题,姚明首次给出了正面回应,他表示:“联赛的规模应与篮球生态的成熟度相匹配,在确保现有俱乐部利益的前提下,我们正评估扩军的可行性。”这一表态被业界解读为CBA自2014年吸纳同曦和北控后,首次正式考虑扩大球队数量。
据内部人士透露,CBA扩军计划可能围绕两个方向展开:一是向篮球基础薄弱但市场潜力巨大的地区倾斜,例如西北部城市或经济快速发展的中部省份;二是通过引入社会资本与地方政府合作,打造“地域+产业”融合的新模式,姚明特别提到:“扩军不是简单增加球队数量,而是要构建一个可持续的生态系统,新加入的俱乐部需在青训投入、场馆设施、社区推广方面达到标准,避免盲目扩张导致资源稀释。”
这一构想与国际职业体育联赛的趋势不谋而合,NBA通过夏洛特黄蜂队的重建与俄克拉荷马城雷霆队的成功移植,证明了地域平衡对联赛长期健康的重要性,姚明坦言:“中国有14亿人口,但CBA仅20支球队,许多地区的球迷渴望拥有自己的主队,我们希望通过科学规划,让篮球热度覆盖更广阔的土地。”
信心基石:青训与科技双轮驱动
尽管扩军议题备受关注,但姚明强调,联赛的扩张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上,他多次提到“青训是篮球发展的根脉”,并分享了近年来中国篮协在青训体系上的改革成果。“星火计划”已在全国建立超过100个基层培训点,每年输送近千名年轻球员至职业梯队,CBA与教育部合作的“校园篮球”项目,覆盖了30万所中小学,初步形成了“职业-业余-校园”三级人才网络。
科技赋能则是另一大亮点,姚明透露,CBA正在测试基于人工智能的球员数据系统,该系统可实时分析战术效率与球员状态,并为教练组提供决策参考,虚拟现实技术已被应用于青年球员的心理训练中,帮助他们在高压环境下提升应变能力,姚明表示:“未来五年,中国篮球将聚焦‘数字化青训’与‘智能场馆’建设,让科技成为竞争力的倍增器。”
未来展望:从联赛到文化符号
姚明的演讲不仅勾勒出CBA的竞技蓝图,更强调了篮球作为文化符号的社会价值,他举例说明,CBA全明星赛的公益活动中,球员与偏远地区儿童的互动,成功激发了大众对体育教育的关注;而联赛与非遗项目的合作,则让篮球赛事成为传承本土文化的舞台。“我们的目标不仅是打造一个商业联赛,更是让篮球融入国民生活,成为激励下一代的精神力量。”姚明总结道。
业内专家认为,姚明的表态释放了积极信号,北京体育大学学者李明指出:“扩军若落地,将带动体育旅游、媒体转播、衍生品开发等产业链发展,甚至可能改变中国职业体育的格局。”但也有谨慎声音提醒,扩军需避免重复足球联赛的过度商业化教训,应坚持以篮球本质为核心。

随着演讲结束,会场响起热烈掌声,姚明与参会者合影时,脸上始终带着标志性的沉稳微笑,那一刻,人们仿佛看到中国篮球的未来——既有脚踏实地的理性规划,也有仰望星空的雄心壮志,正如他所言:“道路或许漫长,但只要我们心怀信念,每一步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记。”
这场演讲不仅为CBA的变革埋下伏笔,更点燃了无数球迷的期待,无论扩军计划何时落地,姚明与他的团队已向世界证明:中国篮球正以开放的姿态,迎接下一个黄金时代。
